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感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感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六七十年代的女人都愿意嫁给在供销社上班的男人,为什么?
那个年代是新中国发奋图强建设强大祖国的年代,重点是建设强大的国防,和现在的朝鲜很相似,物资馈乏,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当时流传一个顺口溜:听珍器,方向盘,杀猪刀子售货员。都是当时人们普遍向往的好工作,香馍馍。供销社的人员特别是售货员近水楼台,有什么紧缺商品可以先得月。
六七十年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个时候的物资(煤油、火柴、红糖、布匹、自行车、缝纫机等等)大都是通过供销社凭票证购买。因为在供销社上班的男人的身份特殊,平常能够经常接触到这些紧俏商品,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令人羡慕,在人际交往中也往往比较吃得开,他们的工种在众多人的眼目中属于肥差。
相比较于一般的工人、农民,女人当然更喜欢整天不出力站柜台的……当然,她们最喜欢的还是在商业局上班的干部们,毕竟他们才是主管领导,对商品掌握有审批的权力。
一,六七十年代,基层的供销社,粮站、食品站、农机站等行业,包括有事业编制的工商所,税务所,财政所更是铁饭碗。二,在这些行业男姓青年不愁找不到对象,就是外表和长相欠一些,也找得到对象。三,在计划经济的大潮中,一个有固定工资收入,另一方面紧捎商品便利,尤其涉及人民生活的商品,烟酒和化肥等,四,那个年代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男女双方能过好日子,就是最好的婚姻幸福,所以女士选择配偶的标准,提前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像供销社职工都是抢手货,令人羡慕。
我是1***0年在供销社上班的,那时物资匮乏,很多东西都是计划配给供应,有钱都买不到。
在供销社上班,虽说工资不多,一个月只有30多块钱,但与农村比起来,是好得太多了。当时农村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工分值只有几毛钱,平时要用钱是很少有来方的,有的甚至一点来方都没有。如果家里有了一个在供销社上班拿工资的,钱虽不多,但月月有得拿,就活络多了。
那时的供销社被称为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桥梁,工业品都是通过供销社到达农村的。如果有人在供销社上班,有些紧俏商品,***商品,比如烟酒糖,某些农用物资,比如化肥,柴油等,通过关系多多少少都可以搞到点,即所谓的“开后门”。
那时如果是20多岁的小伙子在供销社上班,要讨个农村姑娘做老婆真是太容易了。只要开声口,后面马上排起长队。因为在供销社上班,户口是供应户,拿工资,要讨农村姑娘做老婆,她们是巴不得的。我的老婆就是农村姑娘,当时跟在我后面的不说有一个排,也有一个班,彩礼都不要我的,弄得我挑得眼花缭乱。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再现了,只能算是历史的记忆。
1***9年年底,我机缘巧合地进了农村供销社,从此角色转换,从一名知青变成了一个吃“皇粮”的全民企业职工。不过,有一样没变,那就是仍旧与农民打交道。
走进三尺柜台,即走进了红红绿绿的票证世界。物资紧张,意味着吃香;而票证的存在,同时也意味着后门的存在。多一种票证,就多一扇后门。当然后门不是可以随便开的,那得看关系,看交情。要不然,你会砸了自己的饭碗。可作为消费者的农民们却不这么想,他们谁都想与你搞关系、攀交情,谁都想让你为他们开启那扇后门。所以。太吃香了,做人也特烦。
那一年,我24岁,正是青春好年华,如果当时就想着找对象,不是吹牛逼,随手一揽,最起码可以揽上一个排的姑娘。当然,最终一个都没找,事业尚未写下一撇,男人何以成家?
那时候,供销社的小伙子的确是姑娘们眼中的香饽饽,那不仅是因为你是铁饭碗,而且还因为你“近水楼台先得月”,总能买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那该是何等的荣耀。
但谁又料到,若干年后,曾经引以为傲的铁饭碗被砸得粉身碎骨,工人变成了一个“空”人。而曾为“清水衙门”的工商、税务、银行职工,还有农村粮管员,还有教师,反而成了香饽饽。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空”人,不知我老婆是否因为嫁给我而后悔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感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感言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