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民合作社项目经验分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农民合作社项目经验分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变改革的典型经验材料?
一、政府主导、全域覆盖,让“三变”有底可托
作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三建乡“农民有***没资产、农村有***无市场、农业有空间无效益”问题尤其突出,加之“三变”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风险点多,必须把准航向、稳妥推进。丰都县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路径引领,狠抓资金整合、项目选择、产业规划、***配置、政策保障等工作,统筹推动县属国企、民企、整乡8个村(社区)3481户群众在1.8万亩土地上全覆盖实施“三变”改革。
(一)把财政资金聚拢来。针对各项财政资金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条块分割、分散投入、效益不高问题,丰都县坚持“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实质性整合生产发展类、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扶贫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集体发展等9项分散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到各新型经营主体、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落实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31亿元,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6亿元,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为“三变”改革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同时,整合的资金作为村农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组建股份制公司股金。
(二)把基础设施建起来。针对三建乡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水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管护难等现状,坚持把基础设施作为推进“三变”改革的重要支撑,配套实施道路新(改扩)建等交通类项目80.48公里、人行便道123公里,建设蓄水池268口、管网245公里以及灌溉渠、沉沙凼等其他水系配套项目。目前,全乡通组通畅率由2016年的59%提升至100%,产业水系配套率100%,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把利益分配定出来。推行企业+农业合作社组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建立“保底收益+分红”机制,坚决防止“富了老板、丢了老乡”。“保底收益”,即入股土地前三年按240—600元/亩保底、第4—5年按300—600元/亩保底、5年后按400—600元/亩保底,分配进入公司成本,最大限度保障农户利益。“分红”,即按各方投资持股比例分红,让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核心要义?
“公司+农户+合作社”新型合作主体一般是由农业企业牵头、在起初农民自发的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改造升级而形成的。这种模式中,农民是核心、合作社是主体、企业是“龙头”。因为兼顾了三者利益,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1,农户是核心
这种模式中,首先是企业与农户签订最低保底收入,确保农民原有利益不减,增值部分企业与农民分成,农民得大头,企业拿小头。这样保证了农民的基本收入,让农民心里有底,还有增收预期。随着生产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民不断增加收入。农民收入来源增加了,包括:土地保底收入、生产增值收入、生产性劳务收入、合作社集体经营利润收入、政策性补贴收入,发展到高级阶段还能得到股份收入。只有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合作社才能稳定、发展、壮大。收入增加了,农民自然是自觉自愿、心甘情愿,甚至是死心塌地。心气也高了,干劲也足了,事业就火了。
2,合作社是主体
首先是生产经营主体,由合作社按照要求统一组织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自然就有利于产业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其次是收益分配主体,统一与企业和相关主体经营核算,提高了议价能力。三是共同富裕的主体。由于公司的介入,形成一、二产联动,公司将部分生产项目或某些生产环节转移给合作社集体组织农户生产,使集体形成经营收入与农户共享。实践中,由于公司事先按企业化经营的方式与合作社明确利益机制、建立健全制度,因而强化了监督管理,提高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
3,公司是龙头
公司从保证自身原料数量、质量的需求出发,以订单的形式引导、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按照公司的标准、时限开展生产。公司通过必要的投入、全过程的服务来锁定与农户和合作社的关系。因为农民的生产成果通过公司得到了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增加了这种模式的粘性,可持续性提高。公司也通过这种形式保证了原料的同时,稳定也原料价格,提高了原料的品质。
4,整个模式中土地是根本,公司要求农户“带地入社”,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这种模式最为重要了是降低了土地集中连片的难度进而实现了规模经营,形成了良性循环。上述三者因此形成了相互依托、利害与共、相互制约、互利共赢的和谐关系。
农户的作用是稳,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实现了大,公司介入实现了富。如果发展到股份形式,相信一定能够做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民合作社项目经验分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民合作社项目经验分享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