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合作社成员绩效考核办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合作社成员绩效考核办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合作社运行机制包含什么?
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性。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
以我们公司加合作社的经验看,一、村委能力强。村民对组织信任,光明磊落,有凝聚力向心力,能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有号召力。这样在扭转土地方面,协调事务方面,对外联络方面能够顺畅和阻力减轻。
二、留住人。当前的农村多数都是妇女和老人在村里务农,青壮劳动力大都出去打工了,劳动力方面紧缺。在合作社成立的初期植入产业以后,首先面临的是劳动力的问题。在初期我们是雇佣一部分村里的劳动力,短缺的话再从外边儿雇佣。待村内的劳动力有了收入后,让在外的看到在本村和在外边儿打工差不太多,就能回来些。
三、赚到钱。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让村民能够得到实惠。要植入兴农富农的产业。产业的植入要结合短期,中期,长期,这样才能够在合作社中发挥互补作用。短期项目可以在三四个月内让村民看到合作社的潜力。在后期的扩大范围上能够有所帮助。也能够减轻资金投入方的压力。
四、分配均。合作社都是本村几十户、上百户村民共同通过流转土地和投入现金成立的,在财务透明方面必须做到公开透明。一月、一季度都要将账目张贴公告,打消村民的疑虑。在在合作社分红的期间。一定要有村委会来发起征求村民意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能由少数人来决定。因为成立合作社的成员情况很复杂,一两个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因为村内的连带关系而出现异样的声音。我们的做法是经村民同意,用第三方来给我们做财务审计。由镇上的政府领导参与分配内容的制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简单说这些。
我们的合作社首先合作,大家各尽所能,专业人干专业事。大家分工不同,但是合作默契,互助互利。比如能干活懂技术的在家种植;销售能力强的出去跑销售卖米和农产品;还有一部分人是打包装的。大家精诚合作,团结一致。
农信社属于什么单位?工作性质是什么样的?
👸全称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属于农村金融单位,工作性质为金融(信贷)企业、经济性质为集体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其经济成份保持了50年代(建国初期)的固有特色。即根据当时政策法规,以人民***(信用)牵头和部分资金为主,向当地农村社员集收部分股金弥补其不足,筹资组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并签发了《社员证》给参股农民。
🙋农村信用合作社《社员证》在当时的作用是:
✍①、作为入股权益者,实名制登记的凭据。并享有信用社“借贷”款的资格与优先权益。
✍②、入股权益人,凭《社员证》及其额度领取利息。享受当时政策规定的相应权益。
👦在当时计划经济时期,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为“三农”筹集资金,负责信贷服务;供销合作社筹集物资,负责商品供应服务;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互助组)负责组织农村劳动力、农具、耕牛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集体生产(耕作与收割)等工作。
👩建国初期的“三大合作社”,“肩并肩”同行,共同耕耘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即:农村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类似于“三兄弟”,或者说叫做“三位一体”。共同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换句话说信用社、[_a***_]既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的“好搭档”,也发挥着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以当时的“乡公所”、“区公所”或“农会”人民委员会的所在地为组建单位。尔后于1958年的“三面红旗”(***、人民公社、总路线)时期,改建为以人民公社的所在地为核算单位。按需组建的唯一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负责当时的人民公社、生产队、生产大队、社办企业及其个人的资金存储和信贷工作。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济性质。虽然含有社员股金的成份,但这种股金性质,从当时的初衷来看,并不等同于现代“股份制”企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在经营管理方面,同时接受银监会、信用联社的监督与管理,并依法开展相关金融业务工作。
👮县级信用联社,是在各乡镇基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金融管理机构。具有领导、指导、监督、协调、管理…等职能。亦是农村信用社业务与管理的垂直(行政)主管(局级)单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合作社成员绩效考核办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合作社成员绩效考核办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