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供销合作社销的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供销合作社销的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伶醉10年古法窖藏价位?
刘伶醉窖藏十年52度价格在140元左右。
河北刘伶醉古法窖藏10年38°度浓香型纯粮固态白酒500ml*4瓶一整箱装的京东官方价格是699元。
刘伶醉古烧锅酒(窖龄五十年)酒精度:52度、46度、40。9度、38度;净含量:500毫升; 全国市场零售价格:2588元/瓶。
【中华特色】河北供销馆 刘伶醉 藏酒节42度 500ml单瓶装 浓香型白酒 河北保定特产¥1588苏宁易购刘伶醉 福酒 60度 500mL*2 两瓶装 浓香型白酒 高度白酒 传承古法 纯粮固态 厂家直营¥139邮乐网【中华特色】河北供销馆 刘伶醉 印象河北54度 500ml单瓶装 浓香型白酒 河北保定特产¥588苏宁易购54° 刘伶醉 福酒(金) 500ml¥666酒仙网【河北馆】刘伶醉 浓香型白酒 礼盒装整箱装粮食 酒婚宴团购白酒 天润 52度 500ml*4¥1440京东【河北馆】刘伶醉 纯6 浓香型白酒500ml 保定特产 42度 单瓶¥199京东。
怀庄古法佳酿是贴牌吗?
不是贴牌酒,是怀庄酒业出品的一款中端酒。怀庄酒是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怀庄”牌系列酒。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于1983年,是酱香型白酒原产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最早的民营酿酒企业。集团公司总部位于茅台镇怀庄路009号,现有员工1000余人,注册资金5088万元。下属企业有怀庄集团贸易有限公司、茅台镇台粮酒业有限公司等六个子公司,是集产供销于一体的实体集团企业。
茅台曾经卖过7元是真的吗,为什么?
我经历过.那是1***8年1月份,我当兵时,在我们军人服务部买了两瓶茅台、两瓶王粮液,春节回家探亲给我爸买的,当时茅台52度7块钱一瓶,五粮液52度是6块5一瓶。等我探亲回来再去买,就没有了!我那时每个月的金贴才7块钱。(我当兵第二年)
茅台卖七元是真的。1967年春我与一广东同事(兵团战友)在团部(裕民县)办事,约定去地方饭馆吃饭,看到柜内货架上茅台酒,并且是那种歪口大瓶装,标价七元,相当于四天的工资,我们俩一致愿开个洋浑来一瓶,外点两三个菜就不客气地,一杯一杯地干了。当时真的将那瓶(一斤半)干光了也没醉,头有点点晕,回招待所睡了一觉就完。这就是第一次喝茅台。
曾经是指地球46亿年的哪一年?曾经二战结束时轰炸机30美元一架;曾经1958年米饭3分钱一大碗;曾经1980年人民币16元讨个老婆;请问题主,你要的是哪个曾经?(图片来源于网络,借用下,谢谢原作者)
茅台八元一瓶,二锅头1.7,汾酒竹叶青二块七。白面0.185元一斤。二级好大米0.205一斤,低级大米0.148一斤,白糖0.88,猪肉0.9一斤,羊肉0.72元一斤,牛肉0.78元一斤。糖炒栗子0.55元一斤。星海牌普通钢琴1800元,飞鸽自行车160元,普通16寸电扇110元,电费每度0.16元,北京到西安的硬座火车票22.5元,到广州的硬座票37元,到昆明的卧铺票88元。普通尼龙袜子每双2.9元。通用月票五元,市区月票三元,电影票0.25元,油条,不要粮票的八分钱,要粮票的六分钱。长途电话,北京到***1.2元每分钟,到天津0.3元每分钟,电报,每个字三分钱,45路北京最远距离的公交车,德胜门到昌平0.70元。14寸电子管黑白电视550元。豆浆二分钱一碗。
工资:42元!
比比现在的工资比例:降价的是电话费。没动价格的是袜子。涨价最少得还有电费,自行车价格,火车票,钢琴!
别小看豆浆啊,涨价了100倍。电影票涨价150倍。茅台酒那可是涨价200到300倍了。
茅台酒一瓶4元或8元确实有过,我是听父亲、哥哥说的。哥哥1964年复员后用复员费给父亲买了两瓶茅台。我1968年参加工作,那时好像没有看见有卖茅台酒。只记得1***8年我和同事去四川兴文县下面一个农村出差,看到合作社(小卖部)里有泸州老窖特曲,一瓶3.86元,咬咬牙买了两瓶,当时我的工资是每月55元几毛几,两瓶特曲占我工资的七分之一,那时的特曲,打开瓶盖后满屋飘香,现在的茅台五粮液酒算什么?!何况,现在茅台酒哪里是工薪阶层的人能买得起的?!
六七十年代,农民过年赶大集主要买些什么?
我国六七十年代,当时正是生产队时期,人民公社***,三年经济困难,就是这个这一阶段。那时农村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没有电冰箱,没有汽车,没有电动车,没有公路,没有石英钟,没有电暖壶,没有家庭音响设备,没有几家瓦房,没有床铺席梦思,没有沙发,没有空调,没有天然气……有的是生活必需品,还有现在人们手里所没有的布票、粮票、红糖票、月饼票。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大集上的东西,大多都是本地家庭土产及附近城里的简单产品。
那时农村,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最最盼望的节日就是过年,尤其是孩子们,往往是刚过完初一,就又盼着过下一个年了。因为过年可以赶年集开眼界,可以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拜大年挣压岁钱,可以走亲访友吃好的……
艰苦的生活总会让人产生许多的希望!
农村年集赶集买年货,是每家的年终活动。有钱的买些年货,没钱的赶集看热闹。正所谓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所以一直以来,农村的年集总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农村人的新年愿望总是简单又直接,“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双裹腿条,老头子要顶破毡帽。”新年愿望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家庭的主人们只想到孩子与老人,却没有想为自己在新年里添置些什么。
我家的年货,也是很简单的。米面粮油不用买(对了只有小米没有大米),都是生产队里分的。过年肉不用买,生产队里分的。大***不用买,生产队里分好多,都在自己菜窖里存着,同时存放的还有胡萝卜和红旱萝卜及几根黄芽韭菜。绿色鲜菜就是养在瓷盘子里的水养绿蒜苗,准备过年包饺子掐下来剁碎后放到***馅里添味用。那时农村没有大棚,也就没有反季节蔬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青椒、菠菜、芹菜、蒜毫等一概没有。那赶年集买什么呢?家里大人买粉条,买回家里将粉条和自己做的山芋团粉放一起打“焖子”(有地方叫***菜),这可是北方农村过年的必备菜,只有过年和农村红白事上才会有的。除了粉条,再买一小块生姜(本地不产)。
家里有时要买一张炕席(芦苇编的席子)过年炕上要见新。买两张饭锅上盖的芦苇编的盖垫(那时没有不锈钢或铝制锅盖)。
我老家在北京市与河北省交界处,那个年代,北京市境内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有民间集市,要去河北境内赶集。近的走路去,远些赶着毛驴,有的还要住宿大车店或亲友家。购买的东西很杂,但是有几样是大多数都买的:猪肉,粉条,***,这是过年要吃的;春联,年画,鞭炮,这是小孩喜欢的;还有炕席,扫帚,鸡毛掸子等,这是要过年整洁的!
那个时候,我家长的小孩子们拿着2块钱,可以用一天时间去赶集!
那个时候,社员也有一些***。我当生产队长时,每年春节,队里用马车拉着我们村的特产—柿子,去河北平原地区换***,拉回来分给老百姓。要用四五天时间,老百姓们翘首以盼,兴高***烈,就是为几棵***!
六七十年代农村没有赶大集习惯,哪时割资本主义尾巴,过年都是去供销社,县城采购过年所需物品,有钱的买布匹做衣服,主要买的必须品窗花,刷家用的大白,红纸,鞭炮,有余钱还可给孩子买点糖果!
六七十年代,我们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没有集市,也没有赶大集一说。因为当时农民连吃饱饭都有困难,养几只母鸡下蛋还有任务得卖给供销社。那个时候物质十分匮乏,农民也可以说没有可卖的物品。
记得1***4年冬天(当时我们归属辽宁省),全省都学习彰武县哈尔套赶社会主义大集的作法,就是农民必须把自家小园自产的一点烟叶和大葱等都得买给供销社,禁止卖给个人,以此来割断资本主义的尾巴和产生小[_a***_]阶级的土壤。
真正集市的形成,是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以后,人们才有了可以到集市进行交易的农副产品。
在回到主题上,六七十年代过春节一般家庭购买物品如下:
一挂2角钱左右的小鞭、凭票供应的一斤火油(点灯用)、一领炕席、一张红纸(写对联用)、几张草纸(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烧)、还有2角钱一包的火柴、一角钱(9块)的糖块(每个孩子分一块)、一斤碱面(洗衣服用)、几张毛纸(女人来月经用)、几尺红色毛线绳(给女孩子扎头发)。
很少有人做衣服买鞋袜。因为每个人就是十几尺布票。再说大部分人家没有钱,购以上物品有的人家还是借亲友的钱买的。
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倍加感谢我们伟大的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供销合作社销的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供销合作社销的酒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